「孔子」以及「許慎」等人對玉的論術和推崇

從古至今,人們都給玉這種最質樸的自然物,賦予堅毅、溫良、清麗、儒雅等涵意,並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與行為,把玉推崇至品德的極高表現。 


既然玉被比喻為聖潔、完美之極,佩玉者也就是無比高尚的人,因為他們已獲得了如玉一般的道德品質。


儒家更是將佩玉與道德高尚與否相聯繫,進一步規定“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”,這種社會道德觀的形成千百年來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言行舉止,所以,佩玉風尚一直流行至今。 


1.「孔子」對玉德論述:


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出身於今日山東省曲阜市,其思想、學說一直對後人有深遠影響,他對玉德的論述在思想界、學術界也廣為流傳。


孔子說「非為瑉之多故賤之也,玉之寡故貴之也。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:溫潤而澤,仁也;縝密以栗,智也;廉而不劌,義也;垂之如墜,禮也,叩之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絀然,樂也;瑕不崇揜瑜,瑜不揜瑕,忠也;孚尹旁達,信也;氣若長虹,天也;精神見之於山川,地也;圭璋特達,德也;天下莫不貴者,道也。」


孔子將玉的品德細分為仁、智、義、禮、樂、忠、信、天、地、德、道十一個方面,對玉德的論述非常系統、全面、精闢,給了我們在欣賞翡翠雕件飾品有很好的方向。


         孔子.jpg



2.「許慎」對玉德的論述:


許慎字叔重,是東漢經學家、文字學家,今河南省郾城人,他在自己所著的<說文解字>中論述玉的美德:「玉、石之美,有五德:潤澤以溫,仁之方也;鰓理自外,可以知中,義之方也;其聲舒揚,博以遠聞,智之方也;不撓而折,勇之方也;銳廉而不忮,挈之方也。」


這裡所論述的仁、義、智、勇、潔五德,既指玉,又指人,實際上以玉喻人,語意雙關。


歷史上還有許多論述玉德的觀點,在此難以盡述,但綜合古人對玉德論述的觀點,則不難發現,玉德的核心是「仁、義、智、勇、禮、信」,是幾千年來中國儒家所推崇的價值精華,這些觀念對我們在看待翡翠作品上,都值得思考和借鑒。


          許慎.jpg  說文解字.jpg



回上頁


FB